体系第十三
传曰,人心不同如其面,然山川之形亦有然。余尝北出长城而临大塞,东泛沧海而观芝罘,西窥鄂汉南揽吴越,所见名山洞壑,嵚峤{穴叫}窅,无一同者,而雄奇秀美,逋峭淡宕之姿虽不同,各有其类。南洋岛族,暨泰西亚非利加之人,碧睛墨面,状大诡异,与中土人绝殊,而骨相瑰玮精紧,清奇肥厚仍相同。夫书则亦有然。
真楷之始,滥觞汉末,若《谷朗》《郛休》《爨宝子》《枳阳府君》《灵庙》《鞠彦云》《吊比干》《高植》《巩伏龙》《泰从》《赵褵》《郑长猷造像》,皆上为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者也。太朴之后,必继以文;封建之后,必更郡县。五德递嬗,势不能已。下逮齐、隋,虽有参用隶笔者,然仅如后世关内侯,徒存爵级,与分地治者,绝界殊疆矣。今举真书诸体之最古者,披枝见本,因流溯源。记曰,禽兽知有母而不知有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大夫及学士则知有祖。今学士生长于书,亦安可不知厥祖哉?故凡书体之祖,与祖所自出,并著于篇。
《葛府君碑额》,高秀苍浑,殆中郎正脉,为真书第一,古石《梁石阙》其法嗣,伯施、清臣其继统也。同时有蜀汉《景耀八石弩釠铭》,正书字如黍米大,浑厚苍整,清臣《麻姑坛》似之,可为小楷极则。此后正和、太和之弩体亦相近。又有太康五年杨绍瓦,体势与《瘗鹤铭》同,杂用草、隶,此皆正书之最古者也。
《枳阳府君》体出《谷朗》,丰茂浑重,与今存钟元常诸帖体意绝似。以石本论,为元常第一宗传,《大祖文皇帝神道》《晖福寺》真其法嗣,《定国寺》《赵芬残石》《王辉儿造像》其苗裔也。李北海毫铺纸上,亦源于是,《石室记》可见。后此能用丰笔者寡矣。
《爨龙颜》与《灵庙碑阴》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实承中郎之正统,《梁石阙》所自出。《穆子容》得《晖福》之丰厚,而加以雄浑,自余《惠辅造像》《齐郡王造像》《温泉颂藏质》皆此体。鲁公专师《穆子容》,行转气势,毫发毕肖,诚嫡派也。然世师颜者,亦其远胄,但奉别宗,忽原籍之初祖矣。
《吊比干文》瘦硬峻峭,其发源绝远,自《尊楗》《裒斜》来,上与中郎分疆而治,必为崔浩书,则卫派也。其裔胄大盛于齐,所见齐碑造像百种,无不瘦硬者,几若阳明之学,占断晚明矣。惟《隽修罗碑》加雄强之态,《灵塔铭》简静腴和,独饶神韵。则下开《龙藏》而胎褚孕薛者也。《朱君山》超秀,亦其别子。惟《定国寺》《圆照造像》,不失丰肥,犹西魏派,稍轶三尺耳。至隋《贺若谊碑》则其嫡派,《龙华寺》乃弱支也。观《孟达法师》《伊阙石龛》《石淙序》,瘦硬若屈铁,犹有高曾矩矱。褚得于《龙藏》为多,而采虚于《君山》,植干于《贺若谊》。薛稷得于《贺若谊》而参用《贝义渊》肆恣之意。诚悬虽云出欧,其瘦硬亦出《魏元预》《贺若谊》为多。唐世小碑,开元以前,习褚、薛者最盛。后世帖学,用虚瘦之书益寡,惟柳、沈之体风行,今习诚悬师《石经》者,乃其云礽也。
《石门铭》飞逸奇恣,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六十人造像》《郑道昭》《瘗鹤铭》乃其法乳,后世寡能传之。盖仙人长生,不顾世间烟火,可无传嗣。必不得已,求之宋之山谷,或尝得大丹学飞升者,但力薄,终未能凌霄汉耳。偶见《端州石室》,有宋人刘起题记,点画奇逸,真《石门》裔孙也,不图于宋人见之。
《始兴忠武王碑》与《刁遵》同体,茂密出元常,而改用和美,几与今吴兴书无异,而笔法精绝,如有妙理,北朝碑实少此种,惟《美人董氏志》娟娟静好,略近之。至唐人乃多采用,今以吴兴故,千载盛行。今日作赵书者,实其苗裔,直可谓之《刁遵》体也。
《始兴王碑》意象雄强,其源亦出卫氏。若结体峻密,行笔英锐,直与率更《皇甫君碑》无二,乃知率更专学此碑。窦皋谓率更师北齐刘珉,岂刘珉亦师此邪?盖齐书峻整,珉书想亦《隽修罗》之类,而加结构耳。凡后世学欧书者,皆其孙曾也。
《杨大眼》《始平公》《魏灵藏》《郑长猷》诸碑,雄强厚密,导源《受禅》,殆卫氏嫡派。惟笔力横绝,寡能承其绪者。惟《曹子建碑》《佛在金棺上题记》,洞达痛快,体略近之,但变为疏朗耳。唐碑虽主雄强,而无人能肖其笔力,惟《道因碑》师《大眼》《灵藏》,《东方朔画赞》《金天王碑》师《长猷》《始平》,今承其统。韩魏公《北岳碑》,专师《画赞》,严重肖其为人。帖学盛兴,人不能复为方重之笔,千年来几于夔之不祀也。
《张猛龙》《贾思伯》《杨翚》亦导源卫氏,而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朱笥河称《华山碑》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奇姿诞谲,靡有常制者,此碑有之。自有正书数百年,薈萃而集其成,天然功夫,并臻绝顶,当为碑中极则。信本得其雄强,而失其茂密。殷令名、包文该颇能学《贾思伯》,其或足为嗣音欤?
《李超碑》体骨峻美,方圆并备,然方笔较多,亦出卫宗。《司马元兴》《孟敬训》《皇甫摐》《凝禅寺》体皆相近。《解伯达造像》亦有奇趣妙理,兼备方圆,为北碑上乘。至隋《宋永贵》,唐《於孝显》《李纬》《圭峰》,亦其裔也。
《高湛》《刘懿》《司马昇》《法生造像》,秾华丽美,并祖钟风。《敬显俊》独以浑逸开生面,《李仲璇》则以骏爽骋逸足,《凝禅寺》则以峻整畅元风,《龙藏》集成,如青琐连钱,生香异色,永兴传之,高步风尘矣。唐初小碑,最多此种,若《张兴》《王留》《韦利涉》《马君起浮图》,并其绪续,流播人间。吴兴、香光,亦其余派也。
《高植》体甚浑劲,殆是钟法。《王偃》《王僧》,微有相近,然浑古过甚,后世寡传,惟鲁公差有其意耳。
《张黑女碑》雄强无匹,然颇带质拙,出于汉《子游残碑》,《马鸣寺》略近之,亦是卫派。唐人寡学之,惟东坡独肖其体态,真其苗裔也。
《吴平忠侯》字大逾寸,亦出元常,而匀净安整,细观《苏慈碑》布白著笔,与此无异。以此论之,《苏慈》亦非伪碑,不得以其少雄强气象非之。唐贞观十四年《於孝显碑》,匀净亦相似,以证《苏慈》,尤可信与《舍利塔》皆一家眷属。自唐至今,习干禄者师之,于今为盛,子孙千亿,等于子姬矣。
《慈香造像》体出《夏承》,其为章也,龙蟠凤舞,纵横相涉,阖辟相生,真章法之绝珣也。其用笔顿挫沈著,筋血俱露,北碑书无不骨肉停匀,笔峰难验,惟此碑使转斫折,酣纵逸宕,其结体飞扬绵密,大开宋、明之体,在魏碑中,可谓奇姿诡态矣。
《优填王》平整薄弱,绝无滋味,大似唐人书,然亦可见魏人书,已无不有矣。
导源第十四
唐、宋名家,为法于后,既以代兴,南、北朝碑遂揜郁不称于世。永叔、明诚虽能知之,亦不能大暴著也。然诸家之书,无不导源六朝者,虽世载绵缅,传碑无多,皆可一一搜出之。信本专仿贝义渊书,结体出锋,毫发无异,颇怪唐世六朝碑本犹多。若信本亦仅能临仿,岂能名家也。《化度》《九成》,气象较为雍容,然《化度》亦出于《晖福寺》及《惠辅造像记》耳。《九成》结构,参于隋世规模,观于《李仲璇》《高贞》《龙藏寺》《龙华寺》《舍利塔》《仲思那造像》,莫不皆然,实则筋气疏缓,不及《张猛龙》等远甚矣。永兴《庙堂碑》,出自《敬显俊》《高湛》《刘懿》,运笔用墨,意象悉同。若更溯其远源,则上本于《晖福》也。
褚河南《伊阙石龛》出于《吊比干文》《齐武平五年造像》,皆八分之遗法。若《李卫公碑》《昭仁寺碑》,则《刁遵》《法生》《龙藏寺》之嗣音也。薛稷之《石淙序》,其瘦硬亦出于《吊比干文》,其出锋纵笔,则亦出于贝义渊。颜鲁公出于《穆子容》《高植》,其古厚盘礴,精神体格,悉似《穆子容》,又原于《晖福寺》也。清臣浑劲,又出《圆照造像》,钩法尤可据。敬客《博塔铭》亦出于《龙藏寺》,而《樊府君志》尤其自出也。诚悬则欧之变格者,然清劲峻拔,与沈传师、裴休等出于齐碑为多。《马鸣寺碑》侧笔取姿,已开苏派,在汶北等字,与坡老无异。兖州金口坝《水底石人》,笔势翩翩,直是宋人法度。唐《少林寺》笔长态远,则黄山谷之祖也。《美人董氏》《开皇八年造像》,娟娟静好,则文衡山之远祖也。《刁遵志》《王士则》《李宝成碑》,则赵吴兴之高曾也。《崔敬邕碑》《杨翚碑》,则邓怀宁之自出也。《张朏志》则张即之所取,近代梁山舟尤似之。张孚、张轸、张景之,则吴荷屋所螟蛉也。《赵阿欢造像》,雄肆沉著,则米南宫所仿也。古之名家者,能遍临古碑,皆有一二僻碑,为其专意横仿,学之既深,亦有不能尽变者,其师法所自出,踪迹犹可探讨。学者因此而推之,读碑既多,可以尽得书法之派,亦可知古人成就之故矣。
凡说此者,皆以近世人尊唐、宋、元、明书,甚至父兄之教,师友所讲,临摹称引,皆在于是,故终身盘施,不能出唐宋人肘下。尝见好学之士,僻好书法,终日作字,真有如赵一所诮“五日一笔,十日一墨,领袖若皂,唇齿常黑”者,其勤至矣,意亦欲与古人争道。然用力多而成功少者,何哉?则以师学唐人,入手卑薄故也。夫唐人笔画气象,较之六朝,浅侻殊甚,又从而师之,其剽薄固也。虽假以彭、聃之寿,必不能望唐人,况欲追古人哉?昔人云,智过于师,乃可传授。又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吾见邓顽伯学六朝书,而所成乃近永兴、登善;张廉卿专学六朝书,而所成乃近率更、诚悬;吾为《郑文公》,而人以为似吴兴,吾作魏隋人书,乃反似《九成》《皇甫》《樊府君》,人亦以为学唐人碑耳。盖唐人皆师法六朝,邓、张亦师法六朝,故能与之争道也。为散文者师法八家,则仅能整洁而已,雄深必不及八家矣。惟师三代,法秦、汉,然后气格浓厚,自有所成,以吾与八家同师故也。为骈文者师法六朝,则仅能丽藻而已,气味必不如六朝矣。惟师秦、汉,法魏、晋,然后气体高古,自有遒文,以吾与六朝同师故也。故学者有志于古,正宜上法六朝,乃所以善学唐也(与《卑唐》篇参看)。
凡此为有志成书言之,如志在干禄,则卑之无甚高论矣。六朝之体,亦各有渊源,已详《体系篇》,远祖则发源于两汉,蛛丝马迹,亦可寻求,详《本汉篇》,此不具论。
十家第十五
三古能书,不著己名。《石鼓》为史籀作,乃议拟之辞,《延陵墓石》为孔子题,乃附会之说,秦诸山石刻,虽史称相斯所作,亦不著名,盖风气浑厚,末艺偏长,不以自夸也。沿及汉、魏,犹存此风。今汉存碑,其书人可考者,惟《武班碑》为纪伯允书,《郙阁颂》为仇绋书,《衡方碑》为朱登书,《樊敏碑》为刘懆书。《华岳碑》郭香察书,或谓“察”者,察人之书,非人名也。或为蔡邕书,然后人附会邕书太多,必未即邕也。《石经》书字体不同,自蔡邕、棠谿典外,《公羊》末有“臣赵域、议郎臣刘宏、郎中臣张文、臣苏陵、臣傅桢”。《论语》末题云“诏书与博士臣左立、郎中臣孙表”。《上尊号奏》钟繇书,《受禅表》卫觊书,《鲁孔子庙碑》梁鹄书,《天发神谶》皇象书,《封禅国山》苏建书,此外无考。降逮六朝,书法日工,而噉名未甚,虽《张猛龙》之精能,《爨龙颜》之高浑,犹不自著,即隋世尚不炫能于此。至于唐代,斯风遂坠,片石只碣,靡不书名,遂为成例。
南、北朝碑,书人名者,略可指数。今钩考之,凡得十六人,皆工绝一时,精能各坛者也。又“淇园”二字为司马均书,字迹寡少,未成门户。王羲之《曹娥碑》,王献之《保母志》,陶贞白之《瘗鹤铭》,疑难遽定,不复录。《天柱山铭》为郑述祖书,《陇东王感孝颂》为梁恭之书,《华岳碑》为赵文渊书,郑氏世其家风,赵、梁得名前代,以其隶体不周时用,并从略焉。今著正书各成一体者列为十家,著所书碑述于后。
寇谦之《高嵩灵庙碑》
萧显庆《孙秋生造像》
朱义章《始平公造像》
崔浩《孝文皇帝吊比干墓文》
王远《石门铭》
郑道昭《云峰山四十二种》
贝义渊《始兴王碑》
王长儒《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穆子容《太公吕望碑》
释仙《报德像》十家体皆迥异,各有所长,瘦硬莫如崔浩,奇古莫如寇谦之,雄重莫如朱义章,飞逸莫如王远,峻整莫如贝义渊,神韵莫如郑道昭,超爽莫如王长儒,浑厚莫如穆子容,雅朴莫如释仙。
朱义章、贝义渊、萧显庆、释仙皆用方笔,王远、郑道昭、王长儒、穆子容则用圆笔,崔浩、寇谦之体兼隶楷,笔互方圆者也。九家皆源本分、隶,崔浩则《褒斜》之遗,寇谦之则《韩敕》之嗣,朱义章则《东海庙》之后,王远、郑道昭则《西狭》之遗,尤其易见者也。十家各成流派,崔浩之派为褚遂良、柳公权、沈传师,贝义渊之派为欧阳询,王长儒之派为虞世南、王行满,穆子容之派为颜真卿,此其显然者也。
后之学者,体经历变,而其体意所近,罕能外此十家。十家者,譬道术之有九流,各有门户,皋牢白代,中惟释仙稍逊,抑可谓书之巨子矣。
十六宗第十六
天有日,国有君,家有主,人有首,木有本。诗曰:“君之宗之。”族有大宗小宗,为学各有宗,如《易》有施、孟、梁邱,《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有齐、鲁、韩,《礼》有大小戴、庆氏,各专一家,所谓宗也。诗文亦然,至于书,亦岂有异哉?
书家林立,即以碑法,各擅体裁,互分姿制。何所宗?曰:宗其上者。一宗中何所立?曰:立其一家。虽学识贵博,而裁择宜精。《传》曰:“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者因于古碑,亦不失其宗而已。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齐碑惟有瘦硬,隋碑惟有明爽,自《隽修罗》《朱君山》《龙藏寺》《曹子建》外,未有备美者也。故曰魏碑、南碑可宗也。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
言造像记之可宗,极言魏碑无不可学耳。魏书自有堂堂大碑,通古今,极正变,其详备于《碑品》。今择其与南碑最工者条出之。昔朱子与汪尚书论古文,汪玉山问朱子曰:“子之主人翁是谁?”对以曾南丰。曰:“子之主人翁甚体面。”今举诸家,听人择以为主人翁,亦甚体面矣。
《爨龙颜》为雄强茂美之宗,《灵庙碑阴》辅之。
《石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
《吊比干文》为瘦硬峻拔之宗,《隽修罗》《灵塔铭》辅之。
右三宗上
《张猛龙》为正体变态之宗,《贾思伯》《杨翚》辅之。
《始兴王碑》为峻美严整之宗,《李仲璇》辅之。
《敬显俊》为静穆茂密之宗,《朱君山》《龙藏寺》辅之。
《辅福寺》为丰厚茂密之宗,《穆子容》《梁石阙》《温泉颂》辅之。
右四宗中
《张玄》为质峻偏宕之宗,《马鸣寺》辅之。
《高植》为浑劲质拙之宗,《王偃》《王僧》《臧质》辅之。
《李超》为体骨峻美之宗,《解伯达》《皇甫摐》辅之。
《杨大眼》为峻健丰伟之宗,《魏灵藏》《赓川王》《曹子建》辅之。
《刁遵》为虚和圆静之宗,《高湛》《刘懿》辅之。
《吴平忠侯神道》为平整坤净之宗,《苏慈》《舍利塔》辅之。
右六宗下
既立宗矣,其一切碑相近者,各以此判之。自此观碑,是非自见;自此论书,亦不至聚讼纷纷矣。
凡所立之宗,奇古者不录,靡弱者不录,怪异者不录,立其所谓备众美,通古今,极正变,足为书家极则者耳。
《经石峪》为榜书之宗,《白驹谷》辅之。
《石鼓》为篆之宗,《琅琊台》《开母庙》辅之。
《三公山》为西汉分书之宗,《裴岑》《郙阁》《天发神谶》辅之。
右外宗三
汉分亦各体备有,亦各有宗,别详《本汉篇》,此不录。
碑品第十七
昔庾肩吾为《书品》李嗣真、张怀瓘、韦续接其武轨,或师人表之九等,或分神妙精能之四科,包罗古今,不出二类。夫五音之好,人各殊嗜,妍蚩工拙,伦次盖繁。故昔贤评书,亦多失当;后世品藻,只纾己怀,轻重等差,岂能免戾未?书道有天然,有工夫,二者兼美,斯为冠冕。自余偏至,亦自称贤。必如张怀瓘,先其天性,后其习学,是使人惰学也,何劝之为?必轩举之工夫为上,雄深和美,各自擅场。古人论书,皆尚劲险,二者比较,健者居先。古尚质厚,今重文华。文质彬斓,乃为粹美。孔从先进,今取古质。华薄之体,盖少后焉。若有新理异态,高情逸韵,孤立特峙,常音难纬,睹慈灵变,尤所崇慕。今取南、北朝碑,为之品列。唐碑太夥,姑从舍旃。
神品
《爨龙颜碑》
《灵庙碑阴》
《石门铭》
妙品上
《郑文公四十二种》
《晖福寺》
《梁石阙》
妙品下
《枳阳府君碑》
《梁绵州造像》
《瘗鹤铭》
《泰山经石峪》
《般若经》
《石井阑题字》
《萧衍造像》
《孝昌六十人造像》
高品上
《谷朗碑》
《葛祚碑额》
《吊比干文》
《嵩高灵庙碑》
高品下
《鞠彦云墓志》
《高勾丽故城刻石》
《新罗真兴太王巡狩管境碑》
《高植墓志》
《秦从三十人造像》
《巩伏龙造像》
《赵珊造像》
《晋丰县造像》
精品上
《张猛龙清德颂》
《李超墓志》
《贾思伯碑》
《杨翚碑》
《龙藏寺碑》
《始兴王碑》
《解伯达造像》
精品下
《刁遵志》
《惠辅造像记》
《皇甫摐志》
《张黑女碑》
《高湛碑》
《吕望碑》
《慈香造像》
《元宁造像》
《赵阿欢三十五人造像》
逸品上
《朱君山墓志》
《敬显俊刹前铭》
《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逸品下
《武平五年灵塔铭》
《刘玉志》
《臧质碑》
《源磨耶祗桓题记》
《定安王元燮造像》
能品上
《长乐王造像》
《太妃侯造像》
《曹子建碑》
《隽修罗碑》
《温泉颂》
《崔敬邕碑》
《沙门惠诠造像》
《华严经菩萨明难品》
《道略三百人造像》
《杨大眼造像》
《凝禅寺碑》
《始平公造像》
能品下
《魏灵藏造像》
《张德寿造像》
《魏元预造像》
《司马元兴碑》
《马鸣寺碑》
《元详造像》
《首山舍利塔铭》
《宁甗碑》
《贺若谊碑》
《苏慈碑》
《报德碑》
《李宪碑》
《王偃碑》
《王僧碑》
《定国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