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明)、谢(灵运、胱)、韦(应物)、柳(永)之间”。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诗人还写了不少怀念故乡洛阳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虞美人》是写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其原因是被战乱践踏得连花儿也一改旧时的俏容,给洛阳蒙上一层耻辱的阴影。《临江仙》是写在洛阳午桥相约饮酒,在座的都是同学少年,英雄豪杰。当时陈与义才二十多岁,金榜题名(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又二十多年过去了,简直像一场恶梦,虽然还活在世上,确实叫人日日夜夜提心吊胆,担惊害怕。其原因又是朝纲败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所造成的。再如《法驾导引》中的“归路碧迢迢”。《点绛唇》(紫阳寒食)中的“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木兰花慢》中的“北归人未老,喜依旧,著南冠”。等等都是写对故乡的怀念。归途遥远,又一定是杂草丛生,无路可寻,欲归而不可得。即是回去,由于长期在外难解乡音,父老子弟们对我会是什么看法呢?年龄不算大(逝世时才四十九岁),依然喜爱北方衣着,无不流露出怀恋故乡之情,任何一个羁旅它乡的人读了都会产生共鸣。
按照古代户籍划分,陈与义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阳人——他的老祖宗本来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后来赶上安禄山造反,只得跟着唐玄宗入蜀避乱,迁居青神。后来,陈与义的曾祖陈希亮又把家搬到了洛阳。陈与义也算出生在书香门第。他的曾祖陈希亮(字公弼),官至太常卿,与苏洵父子为世交。大文豪苏东坡后来还写了《陈公弼传》作为纪念。陈与义的祖父和父亲也曾做过官,其外祖父张友正还是名显一时的书法家。 陈与义也确实给先祖争气。出生于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六月的他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志。稍长,他又学诗于当时颇有名的崔鶠(音yàn),其后进入太学深造。
24岁时,陈与义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这是个闲职,负责开德府(今濮阳)的文学教育工作。陈与义干了3年后辞职,回家与一帮好友吟诗赏画,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又过了两年,他被任命为辟雍录,也就是到太学的预备学校里当老师。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与义的母亲辞世。他在汝州服丧期间,结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两年后,由葛举荐,他入京做了太学博士。次年,他29岁时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竟被徽宗看上了。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纷纷吏民散,遗我以兀然。 悄悄今夕意,鸟影驰隙间。 向来房州谷,採药危得仙。 忽驾太守车,出处宁非天。 何妨暂阅世,谋行要当先。 西斋一壶酒,微雨新秋还。 蛛网闪明晦,叶声饯岁年。 呼儿...
陈与义 200 阅读
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
陈与义 200 阅读
衮衮诸公车马尘,先生孤唱发阳春。 黄花不负秋风意,白发空随世事新。 闭户读书真得计,戴肴从学岂无人。 只应又被支郎笑,从者依前困在陈。...
陈与义 200 阅读
高人买山隐,百万犹恨少。 客儿最省事,有屐一生了。 东庄良不遥,十里望缥缈。 萦纡并麦垅,翠浪四山绕。 先生滞鹿车,去程通凤沼。 暂来山泉上,思与飞云杳。 云北接云南,一迳绝纷扰。 竹林...
陈与义 200 阅读
阿奴喜气照人黄,传得新诗细作行。 可爱悬知似杨柳,忘忧复不待槟榔。 魏收已获崔昂誉,摩诘仍推相国长。 曷不少留东合醉,剩收篇咏作归装。...
陈与义 200 阅读
宣和四年(1122),诗人以五绝《墨梅》见赏于宋徽宗,官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见赏之后,谪监陈留酒税之前,诗人写下这首诗。参考资料:1、乐云,黄鸣主编.中华诗文...
陈与义 200 阅读
久客不忘归,如头垢思沐。 身行江海滨,梦绕嵩少麓。 马何预得失,鵩何了淹速。 匣中三尺水,瘴雨生新绿。 胡为古驿中,坐听风吟木。 既非还吴张,亦异赴洛陆。 两公茂名实,自是宜鼎轴。 发发...
陈与义 200 阅读
故园非无路,今已不念归。 秋入汉水白,叶脱行人悲。 东西与南北,欲往还觉非。 勿云去年事,兵火偶脱遗。 可怜竛竮影,残岁聊相依。 天涯一尊酒,细酌君勿催。 持觞望江山,路永悲身衰。 百感...
陈与义 200 阅读
乡人洗眼看银黄,得桂运枝手尚香。 盛事固应传雁塔,新诗不减住鸡坊。 醍酥乳酪元同味,羯末对胡更合堂。 从此葛恢门下客,知名可但一杨方。...
陈与义 200 阅读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陈与义 200 阅读
五更风摇白竹扉,整冠上马不可迟。 三家陂口鸡喔喔,早於昨日朝天时。 行云弄月翳复吐,林间明灭光景奇。 川原四望郁高下,荡摇苍茫森陆离。 客心忽动群鸟起,马影渐薄村墟移。 须臾东方云锦...
陈与义 200 阅读
微雨湿清晓,老夫门未开。 煌煌五仙子,并拥翠蕤来。 烟脂洗尽不自惜,为雨归来更无力。 老夫五十尚可痴,凭轩一赋会真诗。...
陈与义 200 阅读
城南乌声和且都,我识丈人屋上乌。 难老堂中一樽酒,不教霜雪上髭须。 樊侯种梓用葛谒,丈人向来亦种德。 挽回万事入绳床,花竹相看有佳色。 人生知足一饱多,当时恨我弃渔蓑。 题诗素壁蛇蚓...
陈与义 200 阅读
路断赤墀青琐贤,土龙同此屋三间。 愁边潘令鬓先白,梦里老莱衣更班。 欲学大招那有赋,试谋小隐可无山。 一钱留得真堪笑,未到囊空犹是悭。...
陈与义 200 阅读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十二月,入临安(今浙江杭州)。第二年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陈与义当时正流落到湖南境内邵阳,居紫阳山,对...
陈与义 200 阅读
招提远占一牛鸣,阻绝干戈得暂经。 梦境了知非有实,醉乡不入自常醒。 楼台近水涵明鉴,草树连空写素屏。 物象自堪供客眼,未须觅句户长扃。...
陈与义 200 阅读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
陈与义 200 阅读
衣冠衮衮相逢地,草木萧萧未变时。 聚散同惊一枕梦,悲欢各诵十年诗。 山林有约吾当去,天地无情子亦饥。 笑领铜章非失计,岁寒心事欲深期。...
陈与义 200 阅读
两眉轩然,意像无寄。 而服如此,又不离世。 鉴中壁上,处处皆是。 简斋虽传,文殊无二。...
陈与义 20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