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李白 |
标签 |
抒情,述志,抱负 |
来源 |
shufaziliao.com |
查阅 |
次 |
时间 |
2023-02-02 |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此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两句点明时间,梅子开始由青变黄,蚕桑之事已了,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生产的第二道工序:东鲁的城乡妇女,又投入新的劳动:纺织。东鲁人有重织作的传统,李白初次旅游就获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从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历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山西等地,这时还没有机会出仕。“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两句正是诗人当时思想情况的写实。李白回顾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历程,决定到东鲁定居。读书、学剑是李白的两大生活爱好。“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中的“访前途”有问路和了解今后出路的两层意思。李白初抵东鲁,访路途卜前程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个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没有写出“笑”的内容,有意留下一个悬念。
后节十句,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复,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和精彩片段。在李白看来,“下愚”们不能理解“壮士”的胸怀,也没有资格在“穷通”的问题上发议论。“穷通”即“穷达”,是为了押韵需要,改“达”为“通”。李白对“穷达”的理解,完全是从儒家思想出发。李白力争在政治上获得出路,先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然后归隐江湖,“独善一身”。李白这种思想,正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是一致的:李白用鲁仲连的事迹,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是因为鲁仲连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李白来东鲁前就曾有西游长安的打算,后来转而向东,不料初抵鲁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这时有“西归”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态度如不改变,是很难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两句是李白对汶上翁表示:“你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请不要说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贯作风,即使像飞蓬那样示意飘转,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对汶上翁讥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动的艺术概括。他首先把讥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锐的对比,然后明确提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在不同情况下的原则立场。诗中塑造了鲁仲连这样一个功成不受赏的高士形象,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写照。
始:一作“子”。蚕凋:蚕已成茧。桑、柘,落叶的乔木和灌木,叶子可以养蚕。
栊:挂帘的窗户。
顾余不及仕:回想起我没有出仕做官时。学剑:李白曾从著名剑术家裴显在山东学习剑术。山东:指太行山以东。
获笑:被人耻笑。汶上翁:汶水边的老翁。
下愚:儒家分人二等,以天生愚蠢而不可改变的人为下愚。此指汶上翁。忽:轻视。壮士:李白自指。穷:指政治上失意;通:指政治上得志。穷通即政治上的得与失。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此句用典故,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李白用此典说明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却又不追求功名利禄。
直道:通衡大道。阴虹:喻指奸臣。杨齐贤曰:“阴虹,指林甫、国忠辈昏蔽其君。”
此:一作“我”。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之。
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
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
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为学剑术来到山东。
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
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4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0-6723、《语文天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学生期刊社,2001年第24期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载(736年)李白初游东鲁时之作。当时李白寓家兖州任城。
参考资料:
1、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38
此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两句点明时间,梅子开始由青变黄,蚕桑之事已了,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生产的第二道工序:东鲁的城乡妇女,又投入新的劳动:纺织。东鲁人有重织作的传统,李白初次旅游就获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从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历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山西等地,这时还没有机会出仕。“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两句正是诗人当时思想情况的写实。李白回顾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历程,决定到东鲁定居。读书、学剑是李白的两大生活爱好。“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中的“访前途”有问路和了解今后出路的两层意思。李白初抵东鲁,访路途卜前程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个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没有写出“笑”的内容,有意留下一个悬念。
后节十句,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复,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和精彩片段。在李白看来,“下愚”们不能理解“壮士”的胸怀,也没有资格在“穷通”的问题上发议论。“穷通”即“穷达”,是为了押韵需要,改“达”为“通”。李白对“穷达”的理解,完全是从儒家思想出发。李白力争在政治上获得出路,先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然后归隐江湖,“独善一身”。李白这种思想,正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是一致的:李白用鲁仲连的事迹,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是因为鲁仲连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李白来东鲁前就曾有西游长安的打算,后来转而向东,不料初抵鲁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这时有“西归”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态度如不改变,是很难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两句是李白对汶上翁表示:“你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请不要说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贯作风,即使像飞蓬那样示意飘转,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对汶上翁讥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动的艺术概括。他首先把讥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锐的对比,然后明确提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在不同情况下的原则立场。诗中塑造了鲁仲连这样一个功成不受赏的高士形象,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写照。
译文
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
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
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为学剑术来到山东。
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
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注释
⑴东鲁:指初唐时由鲁郡改置的兖州(在今山东省境内)。李白曾寓家兖州的任城县。汶上:即汶水之上。君:一作“翁”。此诗题下原注:“鲁中”。
⑵始:一作“子”。蚕凋:蚕已成茧。桑、柘,落叶的乔木和灌木,叶子可以养蚕。
⑶栊:挂帘的窗户。
⑷顾余不及仕:回想起我没有出仕做官时。
⑸学剑:李白曾从著名剑术家裴显在山东学习剑术。山东:指太行山以东。
⑹获笑:被人耻笑。汶上翁:汶水边的老翁。
⑺下愚:儒家分人二等,以天生愚蠢而不可改变的人为下愚。《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此指汶上翁。忽:轻视。壮士:李白自指。
⑻穷:指政治上失意;通:指政治上得志。穷通即政治上的得与失。
⑼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此句用典故,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战国时期,齐国的聊城被燕国占领,齐王命大将田单收复聊城,苦战一年多,伤亡大量士卒,仍无法攻下。当时齐国名士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进聊城城里,燕国守将看了信便自杀了,齐军轻取聊城。齐王准备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却归隐去了,不接受封赏。李白用此典说明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却又不追求功名利禄。
⑽直道:通衡大道。
⑾阴虹:喻指奸臣。杨齐贤曰:“阴虹,指林甫、国忠辈昏蔽其君。”
⑿此:一作“我”。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之。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4
2、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0-672
3、《语文天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学生期刊社,2001年第24期
暖翠空濛故国山,梦中慈母美连环。文明门外春才好,百尺吴船漾绿湾。...
古诗大全 218 阅读
禀性太褊率,不受尘事触。自小远市廛,僻居在岩谷。 人间嗜好心,舍书百不欲。一饱更奚求,箪瓢随分足。 失脚堕世路,缠纠若徽纆。人以官为荣,我以官为辱。 平生喜高洁,为官近卑俗。平生喜...
古诗大全 216 阅读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咏雪》就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参考资料:1、刘庆华译注....
古诗大全 204 阅读
梦游秋水碧,醉眺晚山閒。短棹发吟思,酣歌放狂澜。 浮云秋际来,蔼然芳树间。青苍太古意,天地同瀰漫。 荆门正西上,树古生早寒。汉水日东逝,冶游多苦颜。 雁思落芳渚,渔情寄清湾。愿期同...
古诗大全 204 阅读
秋物祇林浅,禅阶古石平。香台七祖塔,法树十围荆。 杖飞犹置井,山匝似为城。即此未遑息,徒令岩壑轻。...
古诗大全 203 阅读
每笑梅花太畏喧,一身自许历寒温。春风特念冰霜后,邀与春花共慰存。...
古诗大全 202 阅读
沧海波未澄,无人斩长鲸。韦郎三尺玉,匣中鸣不平。 蛟龙一出雷雨随,翕忽变化清四夷。可惜有才不见用,青天白日将何为? 酒酣起舞抱剑哭,肃肃悲风动茅屋。不如南山学种田,自古青萍换黄犊...
古诗大全 201 阅读
木奴花发四邻香,静里偏知日晷长。坐久出门看野色,乱山平处是钱唐。...
古诗大全 201 阅读
制出何人手,年标异代君。篆成蝌蚪迹,斑上鹧鸪纹。 古瓦栖朝露,孤楹抱宿云。九金来禹牧,七政准尧文。 候较吹葭审,躔从累黍分。当时甘石辈,心目太精勤。...
古诗大全 201 阅读
道山老禅七十馀,闭门不出祇园居。心将明月同清净,迹比閒云能卷舒。 萧散浮云閒更閒,因风也或到人间。晴教海上千峰出,暝与天边一鹤还。 归云寂寂山房暝,明月苍苍僧入定。禅心无着云无踪...
古诗大全 201 阅读
清谈又复到巢由,洗耳元非况饮牛。尧舜得人天下事,画师那识帝心忧。...
古诗大全 201 阅读
琉球真蜡接阇婆,日本辰韩秽貊倭。番船去时遗碇石,年年到处海无波。...
古诗大全 201 阅读
采药入云林,卖药来城市。肘后多蓄书,壶中可藏世。 三叶即玄功,一视惟博施。今古孰与伦,良哉宋清氏。...
古诗大全 201 阅读
嫦娥飞来丹桂香,乘鸾舞女素罗裳。广寒渐远天似水,风露满身宫漏长。...
古诗大全 201 阅读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编的《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记录为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一般认为这是天宝(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间李白离开京城...
古诗大全 200 阅读